导语:股票配资官方网站
近年来,我国婴幼儿零辅食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产业研究数据显示,当前市场规模已突破700亿元,且渗透率仅25%(远低于欧美国家的80%),未来成长空间显著。
在这一蓝海市场中,以“宝宝馋了”为代表的新锐品牌快速崛起。该品牌成立于2016年,凭借淡干虾皮、有机芝麻酱等明星单品迅速打开市场,2023年“双十一”线上销量超40万单,多款产品月销超10万件款产品月销超10万件,稳居天猫辅食品类前列。
然而,行业高增长的背后暗藏隐忧,食品安全风险、代工模式品控漏洞及营销宣传争议成为三大核心痛点。作为头部品牌,“宝宝馋了”虽以“科学喂养”为核心理念,却在近年来接连陷入负面舆情漩涡:
其有机黑芝麻酱因总钠含量与标签标示不符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多款产品被投诉涉嫌含有异物;所谓“婴标酸奶”被指无活性益生菌却仍以“益生”为卖点宣传;打着“儿童”标签是为了高溢价;更有消费者质疑其鳕鱼肠等产品实际含量与宣传不符……
一、“宝宝馋了”婴幼儿零辅食登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黑榜,此前被黑猫投诉曝光涉嫌含有异物!
来源:母婴视界
展开剩余96%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3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4年 第29号〕 中,发现天猫“宝宝馋了”旗舰店(经营者为浙江省舟山馋文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天猫(手机APP)销售的、标称浙江省舟山馋文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委托山东暖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宝宝馋了有机婴幼儿黑芝麻酱”,总钠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但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
通告显示,被抽检的“宝宝馋了有机婴幼儿黑芝麻酱”生产日期是2024年3月6日,保质期18个月。总钠含量检验值为15.9mg/100g,标准值为≤200mg/100g且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80%,标签标注要求为≥24mg/100g(明示值:30mg/100g)。
企查查显示,“宝宝馋了”是浙江省舟山馋文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的婴幼儿零辅食品牌,主要面向0-6岁的婴童群体,为用户提供淡干海米、淡干干贝、野生海银鱼、水头紫菜、淡干虾皮等产品,通过淘宝等第三方购物平台进行售卖。
经《母婴视界》梳理发现,“宝宝馋了”涉嫌产品中含有异物,此前被黑猫投诉曝光!
正义喵发起投诉09-19 12:56:17
于6月9日在淘宝购买“宝宝馋了”婴儿食品,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在婴儿泡芙中发现了不知是虫子还是线头的异物,令人十分作呕。及时发现赶紧从婴儿手中抢夺过来,不知是否有其他有问题的食品被宝宝吃下。婴儿食品本来就是极为敏感的品类,没想到在这家“宝宝馋了”的品牌购买的食品竟会出现如此问题。想到已经在“宝宝馋了”品牌买了大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产品,令人后怕。官方客服电话一直打不通,找网店客服,网店客服各种推脱不解决问题,用各种模板式回答进行搪塞,估计是外包客服,这种行为更令人反感。诉求是需要品牌方给一个说法,并加以赔偿。
二、儿童酸奶调查:常温“婴标”酸奶无活菌,部分产品钠含量有点高
来源:新京报
酸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家开始争夺“宝宝第一口酸奶”。在超市货架,简爱“父爱配方”吸吸袋酸奶打出“孩子的第一口酸奶”宣传语,卡士“宝贝第二餐”酸奶则在线上旗舰店宣称“宝宝的第一口好酸奶”。还有一些产品,如“法优乐”酸奶、“象爸星球”常温酸奶等,也将目光投向1岁以上儿童群体。前者线上客服称其产品“专为婴幼儿设计”,后者线上宣称“专为孩子成长定制研发”,满1岁左右宝宝可以添加。
然而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儿童酸奶不属于婴幼儿辅助食品,除进口的“法优乐”儿童酸奶标准不详之外,其他3款产品均执行GB 193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与一些主打清洁配方的无蔗糖“成人酸奶”无实质差别。此外,这4款酸奶钠含量均不低于50毫克/100克,在营养专家看来,这样的钠含量对于1岁以下婴儿过高,对于1-3岁幼儿来说也较高。
为名正言顺地争夺“宝宝第一口酸奶”,乐纯、宝宝馋了、方广等品牌还推出符合GB 107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的“婴标”酸奶,主打常温不刺激、添加婴儿益生菌等卖点。然而,这些常温“婴标”酸奶在经过巴氏杀菌热处理或高温灭菌工艺后,所含益生菌已基本被灭活。而没有活菌的产品是否还存在“益生”作用,有待进一步科学论证。
与“成人酸奶”难区分
在一家大型超市冷藏区,简爱“父爱配方”吸吸袋酸奶(以下简称“父爱配方酸奶”)在货架上打出“孩子的第一口酸奶”“儿童酸奶,简爱父爱配方全国销量第1”等宣传语。根据包装文案,该酸奶核心卖点可概括为奶源无人工激素、配料清洁、不添加蔗糖等。在某平台简爱食品旗舰店,该酸奶页面宣称“宝宝酸奶选简爱”,美国儿科学会、澳大利亚《婴儿喂养指南(2012)》等建议,8月龄幼儿可在辅食中添加酸奶。
▲2025年8月21日,简爱“父爱配方”酸奶在某超市货架上打出“孩子的第一口酸奶”宣传语。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在某电商平台classykiss卡士旗舰店,卡士“宝贝第二餐”酸奶商品页面也打出“宝宝的第一口好酸奶”“母婴垂类第一平台力荐”等宣传语,同时宣称宝宝的好酸奶“有标准”,包括更亲和(婴幼儿级活性益生菌)、更纯净(五星洁净标签认证)、更新鲜(天生鲜活蛋白,不加蛋白粉)、更安全(每天送检,品质可追溯)等。据客服介绍,该酸奶系列“0蔗糖”原味、西梅苹果味适合13个月以上儿童。
▲某平台classykiss卡士旗舰店销售的卡士“宝贝第二餐”酸奶,打出“宝宝的第一口好酸奶”宣传语。 电商截图
对于自家儿童酸奶与“普通酸奶”有何区别,卡士旗舰店客服称,“酸奶就是作为零食饮用,体质情况不同,饮用会有差异”。简爱食品旗舰店商品页面则解释称,其“父爱配方”0%蔗糖原味酸奶更适合孩子,相比简爱另一款0%蔗糖酸奶,特别添加了孩子更易吸收的乳清蛋白,一袋补充更多蛋白。
简爱食品旗舰店客服回复称,“父爱配方”0%蔗糖酸奶不是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食品,大人和小朋友均可食用。但相对于简爱其他款式酸奶,“父爱配方”更适合儿童作为主食、辅食以外的营养补充食品,进行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补充,“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新京报记者对比发现,这2款儿童(宝宝)酸奶与市面上销售的“普通酸奶”一样,都执行GB 1930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而非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只是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且都采用清洁配方。产品信息显示,简爱“父爱配方”酸奶(原味)主要成分为生牛乳、乳清蛋白粉、各类菌种,蛋白质、脂肪、钙含量分别为4.6克/100克、4.8克/100克、140毫克/100克,线上售价约9.08元/袋(100g),券后价约6.83元。卡士“宝贝第二餐”酸奶(原味)主要成分为生牛乳、各类菌种,蛋白质、脂肪、钙含量分别为4.5克/100克、5.7克/100克、140毫克/100克,线上售价约10元/袋(85g),券后价约8.7元。
不过,类似配料简单、营养成分高的“成人酸奶”在市场上也很常见,个别产品利用特殊工艺,在不额外添加乳蛋白类原料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到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指标高于上述儿童酸奶。例如,配料表只有生牛乳和发酵菌的“光明如实”系列酸奶,蛋白质、脂肪、钙含量分别达到4.2g/100g、4.8g/100g、130mg/100g,线上售价约5元/盒(135g);配料表同样仅有生牛乳和各类菌种的一款“吾岛”无蔗糖希腊酸奶,蛋白质含量达9.0g/100g,脂肪含量6.9g/100g,钙含量为120mg/100g,线上售价约7.5元/盒(70g),券后价不超过6元。
此外,虽同样宣称“孩子(宝宝)第一口酸奶”,简爱和卡士对一些成分的说法却存在分歧。例如,卡士“宝贝第二餐”在商品页面提出的“宝宝好酸奶”标准包括“更新鲜”,指“天生鲜活蛋白,不加蛋白粉”。而在产品中添加乳清蛋白粉的简爱“父爱配方”0%蔗糖酸奶,则在商品页面解释称,乳清蛋白是来源于牛奶的一种天然蛋白,母乳中也大量存在,不是添加剂。加入了乳清蛋白的酸奶会更顺滑香浓,相比其他蛋白质,孩子也更容易吸收。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一些非婴标儿童酸奶本质上与“成人酸奶”没有区别。很多企业推出儿童酸奶,瞄准在1岁以上到10岁年龄段,在没有“儿童酸奶”标准的情况下,只能打擦边球,将普通酸奶说成适合儿童。从市场角度看,原来年轻人是酸奶主要消费群体,但近几年酸奶市场疲弱,企业就将目光转向儿童群体。儿童酸奶细分市场近两年有较好增长和溢价能力,今年上半年几家儿童酸奶品牌的增速超过20%。
常温“婴标”酸奶无活菌
为争夺“宝宝第一口酸奶”,乐纯、宝宝馋了、方广等品牌还推出符合GB 107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的“婴标”酸奶,主打常温不刺激、添加婴儿益生菌等卖点。
某电商平台乐纯食品旗舰店销售的一款“乐纯”宝宝酸奶,在商品页面宣称,这是其首款常温婴标酸奶,“只需一句话就可以介绍清楚它——80%纯酸奶+20%真水果”,还做到了商业无菌9个月保质期,适合6个月起的小宝宝,也适合成人“大宝宝”。这款“宝宝酸奶”突破了纯净乳制品低温储存的限制,采用婴幼儿可食用菌种发酵,“细腻柔软、温和友好,肠胃敏感的宝宝也能放心喝”。
某平台宝宝馋了旗舰店销售的一款“宝宝馋了”婴标酸奶,商品页面宣称其婴标酸奶全国销量第一,是婴标酸奶开创者,累计销量超过1200万份,“宝宝第一口酸奶,只喝婴标”。其同时强调,“真婴标酸奶才加4种婴幼儿益生菌,婴标酸奶只加婴幼儿益生菌,优选母乳菌为小宝宝专属定制”。对于何为“母乳菌”,商品页面解释称,发酵乳杆菌CECT5716天然存在于母乳中,所以被称为母乳菌,在婴儿出生第一年内都有很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对肠道感染也能起到增殖作用。
▲“宝宝馋了”婴标酸奶商品页面宣称添加4种婴幼儿益生菌。 电商截图
与“宝宝馋了”婴标酸奶类似,某平台方广官方旗舰店销售的一款“方广”婴幼儿益生元水果酸奶,同样宣称“宝宝第一口酸奶认准婴标”,“不是所有酸奶都适合给婴幼儿喝,宝宝酸奶有更严格的标准”。通过对比方式,称方广婴标酸奶更营养、更天然、更安全,具体指添加80%发酵乳、益生元及国家批准的婴幼儿可食用菌CECT5716等。同时称其他宝宝酸奶“不敢突出生牛乳含量,无婴标认证,并非6月+婴幼儿可食用,配料表复杂看不懂,并非自有工厂研发”等。
▲“方广”婴幼儿益生元水果酸奶商品页面。 电商截图
尽管这3款婴标酸奶均强调添加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的菌种,但其常温属性意味着产品中难以存在活菌。
上述乐纯食品旗舰店客服介绍,其“宝宝酸奶”是生牛乳采用双歧杆菌发酵、添加水果后灭菌的无菌罐装食品,“灌装后没有活性益生菌”。宝宝馋了旗舰店客服则称,其婴标常温酸奶是经过乳酸菌发酵后进行过巴氏杀菌热处理的酸奶,和低温酸奶里活性益生菌相比是弱了一点,但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包括符合婴幼儿标准、生牛乳发酵加真水果、常温直接喝等。方广官方旗舰店客服则答复称,其婴标酸奶采用高温杀菌工艺,可以常温储存,里面是否还有活菌需要咨询后答复。
▲乐纯食品旗舰店客服回复。 电商截图
▲宝宝馋了旗舰店客服回复。 电商截图
一款不符合“婴标”、采用巴氏杀菌热处理工艺的法优乐(POM' POTES)风味酸奶,甚至在商品页面上通过对比形式宣称,儿童常温酸奶对肠胃更温和,不添加防腐剂,物理防腐易存放,保存时间长,外出携带非常方便。而儿童冷藏酸奶更易造成对肠胃的刺激,不添加防腐剂但必须冷藏,保存时间短,容易发生过期变质现象,不方便携带。
当问及这款酸奶中的活菌问题时,某平台pompotes法优乐旗舰店客服答复称,法优乐风味酸奶经过热处理,所以没有活性益生菌,但冷藏酸奶中的益生菌也只存在于一定温度下保存的酸奶中,一旦酸奶置于室内超过一定时间,益生菌的数量就会急速下降。“所以不要认为冷藏酸奶一定会有活性益生菌。而且对于小朋友来说,我们并不建议喝过低温的酸奶,因为这样会刺激到小朋友的娇弱肠胃。”当问及喝酸奶是为了什么,该客服答复称,酸奶可以作为膳食补充,帮助宝宝吸收钙和维生素D。
与法优乐不同,对于儿童(宝宝)酸奶是否需要冷藏,卡士“宝贝第二餐”酸奶在商品页面建议妈妈群体选择低温酸奶,理由是低温酸奶内有常温酸奶没有的活性乳酸菌。“温和的乳酸菌可呵护小肚肚,但其对高温极其敏感,高温可使其失去活性。”
对于常温婴标酸奶中没有活菌的问题,一些消费者也提出异议。例如,乐纯“婴标”宝宝酸奶商品页就有买家提出疑问,“无菌的?喝酸奶不是为了乳酸菌吗?”“有益生菌,无添加剂,怎么做到可以不用冷藏存放的?”
早在2019年,江苏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主办的《“食”话实说》栏目,对市售的11种乳制品产品进行实验测试显示,4款常温乳品中均不含有活菌。对于实验结果,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陈晓红当时在节目中提醒,业内共识的是“益生菌的功效发挥应以活菌为先决条件”,因此,没有活菌的产品“益生”作用有待进一步科学论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单位2020年发布的《科学认识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个常见误区》报告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益生菌应当是活菌,死菌不属于益生菌。死菌的代谢产物和细胞成分可能有一定健康益处,比如多糖、短链脂肪酸等物质都是对健康有益的。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益生菌活菌的效果优于相应的死菌。
对于低温酸奶是否适合小宝宝食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称,6个月以上婴幼儿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吸收酸奶,但仅可作为辅食,不能替代母乳和正常配方奶粉,且最好选择不添加糖分、蜂蜜的无糖原味酸奶。有的家长担心酸奶温度低、太冰,婴儿吃了胃受不了,可以将酸奶在室温下放置一两个小时自然升温,也可以温水浴升温。
部分儿童酸奶有糖与钠“隐患”
除与“普通酸奶”难区隔外,一些儿童酸奶还存在糖与钠含量“隐患”。
在上述法优乐旗舰店,法优乐酸奶在商品页面自称“进口儿童酸奶销量No.1”“酸奶界的实力派”,蛋白质含量超国家标准线,“维生素D+钙”中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和牙齿健康,并强调“0添加”防腐剂、色素、明胶。
该店客服介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12个月以上的宝宝可适量添加酸奶。该产品是专为婴幼儿设计的儿童小酸奶,采用7种不同口味随机组合,质地较成人款更细腻。与“成人酸奶”的具体区别还包括,“产品定位不同,儿童款更适合宝宝消化吸收;口味选择更丰富,包含原味、草莓、蓝莓等7种口味;包装规格更小,方便按需添加”。
然而产品信息显示,这款客服口中“专为婴幼儿设计”的酸奶,配料表中除生牛乳、发酵菌种外,还添加了白砂糖。根据客服提供的商品信息,其原味风味酸奶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3.5克/100克、4.2克/100克,但碳水化合物含量达13.0克/100克,在新京报记者统计的7款儿童酸奶产品中居首。
▲某平台pompotes法优乐旗舰店客服提供的产品信息。 电商截图
此外,由某电商平台象爸星球旗舰店销售的一款“象爸星球”常温酸奶(原味),商品页面宣称“专为孩子成长定制研发”,生牛乳发酵,简单配方,“0乳糖、0色素、0防腐剂、0明胶、0人工香精”,“钙、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四重营养助力成长。然而商品页面展示的产品信息显示,白砂糖位列该酸奶配料表第二位,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12.3g/100g。据客服介绍,该酸奶“一般满1岁宝宝即可添加”。
▲某平台象爸星球旗舰店展示的产品信息。 电商截图
乐纯上述“婴标”宝宝酸奶(原味),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达到11.6克/100克。在乐纯食品旗舰店,该酸奶商品页面宣称“纯纯真果,0蔗糖的安心。是0添加的酸奶,也是宝宝们喜欢的酸奶”。不过产品配料表显示,该酸奶主要成分是发酵乳(添加量≤80%),虽未添加白砂糖、蔗糖等糖类成分,但添加了苹果梨果泥。
资料显示,牛奶中天然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乳糖,含量约为3.4%-5.4%。而市面上配料只有生牛乳的纯牛奶、鲜牛奶,碳水化合物含量普遍不超过6克/100克。同为不添加蔗糖的“父爱配方”0%蔗糖酸奶(原味)、卡士“宝贝第二餐”酸奶(原味),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5.3克/100克、6.0克/100克,与牛奶中天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当。
朱毅分析称,上述3款儿童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来源除牛乳天然含有的乳糖外,主要来自产品中添加的白砂糖或果泥。对于1岁以下婴儿来说,不适合食用添加白砂糖的酸奶,1-3岁幼儿在严格控制食用量的前提下,可以偶尔食用。
除糖分外,一些儿童酸奶相比婴标酸奶来说钠含量较高。产品信息显示,上述属于“婴标”酸奶范畴的几款产品,标示的钠含量普遍不超过20毫克/100克。相比之下,“象爸星球”常温酸奶(原味)以及宣称“宝宝的第一口好酸奶”的卡士“宝贝第二餐”酸奶(原味),产品标示的钠含量均为50毫克/100克。在货架上打出“孩子的第一口酸奶”的简爱“父爱配方”吸吸袋酸奶(原味),标示的钠含量为54毫克/100克。客服口中“专为婴幼儿设计”的法优乐原味风味酸奶,产品标示的钠含量达72毫克/100克。
朱毅认为,一些非婴标酸奶的钠含量达到或超过50毫克/100克,对于1岁以内婴儿太高,对于1-3岁幼儿来说较高。孩子在食用这类酸奶后再吃其他食物,很容易造成钠摄入量超标,不利于健康。
三、宝宝馋了黑芝麻酱抽检不合格 总钠含量与产品标签标示不符
来源:信网
在近期市场监管总局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天猫宝宝馋了旗舰店(经营者为浙江省舟山馋文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天猫(手机APP)销售的、标称浙江省舟山馋文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委托山东暖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婴幼儿黑芝麻酱,其中总钠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但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有关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已组织开展核查处置。
通告显示,被抽检的有机婴幼儿黑芝麻酱生产日期是2024年3月6日,保质期18个月。总钠含量检验值为15.9mg/100g,标准值为≤200mg/100g且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80%,标签标注要求为≥24mg/100g(明示值:30mg/100g)。
企查查显示,浙江省舟山馋文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的宝宝馋了是一个婴儿健康食品品牌,主要面向0-6岁的婴童群体,为用户提供淡干海米、淡干干贝、野生海银鱼、水头紫菜、淡干虾皮等产品,通过淘宝等第三方购物平台进行售卖。(信网记者)
四、母婴315年度盘点:过去一年,这些宝宝产品曾上“黑榜”!来源:宝宝测评
又是一年315消费者权益日。
按惯例,今年315,笨爸爸再来给大家整理了从2024年3月15日至今,曾被政府部门通报或被召回的母婴类宝宝食品。
这些产品名单主要是给大家在进行产品选购的时候,做为“品牌信任度”的一个参考,同时在选购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类似的不合格项目。
声明:
1、信息来源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中国海关总署、地方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官方网站。
2、本次整理的名单为“历史记录”,不代表品牌目前在售的产品有问题,主要供大家在消费时作为“品牌信任度”的参考。
3、本次整理为非完全统计,同时不包括“三无产品”。
1、宝宝馋了
2、龙贝乐
3、(爱氏妈妈)上韵
4、艾拉厨房
5、德其尔
6、人之初“玺宝”
7、葵花护童
8、“棒棒聪”
9、施贝安
10、鹭青全
11、恬橙
最后再强调一下,以上名单仅代表历史记录,不代表品牌现在销售的产品存在问题,可以供大家作为品牌信任度的参考。
五、为宣称“无添加剂”,拿下过亿融资的宝宝馋了曾质疑辅食国家标准
来源:新京报
近期,婴童食品品牌“宝宝馋了”完成过亿元A及A+轮融资。凭借优选食材、拒绝添加剂等概念,宝宝馋了赢得不少宝妈的青睐,创立仅4年就取得全网月销近亿元、30天复购率达到50%的成绩。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为强调“添加剂,我不爱”的产品特色,宝宝馋了甚至质疑婴幼儿辅食相关国家标准,称“符合婴辅标准的产品也不一定好”,只因国标也允许使用添加剂。多位食品安全、营养学专家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添加剂的合规合理使用不会对儿童健康造成损害。食品“零添加”是部分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企业相关宣称是投其所好。
而随着SKU的不断扩展,如何保证30余家合作工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不出错,也考验着宝宝馋了的管理层。
创立4年全网月销过亿
与多数网红食品的路数相似,宝宝馋了在树立品牌人设时,也有一段“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要讲。
2016年,还在浙江海洋大学读农业研究生的郭保平回老家时,接到帮姐姐的双胞胎宝宝寻找舟山淡干虾皮的委托,以满足小宝宝不能吃盐的需求。找到淡干虾皮后,郭保平的姐姐做起微商,还在母婴大V毛豆妈的帮助下搞起团购,没想到一个月卖了40万。“这个神奇的下单率很快吸引了更多母婴大V的合作,于是就有了‘宝宝馋了’。”
2018年,由于发现进口大牌海苔的配料表中含有添加剂,且钠含量较高,郭保平利用5个月时间跑了七八家工厂,做出一款据称令自己满意的海苔,从此涉足儿童零食领域。
一段看似无心插柳的创业故事背后,实则步步踩在商业节点上。宝宝馋了联合创始人陈胜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6年宝宝馋了创立时,正值年糕妈妈、丁香妈妈等一批母婴行业KOL涌出,科学喂养受到关注。由于中国科学喂养食品供应链并不成熟,加之公司从理念设计、产品开发到原料甄选、工艺改造的每个环节都具有较高的门槛,“使得宝宝馋了在产品层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
报道显示,2020年,宝宝馋了业绩大幅增长,全网月销近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30倍以上,平均客单价在300元左右,30天复购率达到50%,在2020年双11期间成为天猫“宝宝零辅食”类目第一品牌。近期,宝宝馋了还拿到天图投资过亿元A及A+轮融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供应链改造、品牌建设等方面。
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潘攀和副总裁裴兰认为,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80后、90后父母对方便、健康的预包装健康辅食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过去中国市场以嘉宝、小皮等国际品牌为主,未来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国产品牌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宣称“添加剂有害”受质疑
从宝宝馋了官方信息和产品宣传文案来看,其所谓“适合中国宝宝”的三大利器,一是把关食材,二是宣称不使用食品添加剂,三是主张少盐少糖。其中,渲染添加剂有害的做法迎合了不少家长的心理,但也极具争议。
在官方旗舰店,宝宝馋了打出了“添加剂,我不爱”的宣传语,不添加的范围包括色素、香精、防腐剂、膨松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如针对公司草莓饼干,宝宝馋了称公司从市面上采购了35款饼干发现均含有添加剂,并以创始人郭保平的口吻介绍道,“做这款饼干的目标很明确,一款没有添加剂还好吃的饼干。”
2019年11月16日,宝宝馋了甚至在官方微信发文质疑婴幼儿辅助食品相关国家标准,称符合婴辅标准的产品也不一定好,“国家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就有这么多,如果不仔细辨别,想想该有多少宝宝会吃到食品添加剂?另一方面,《婴辅标准》虽然发布快十年了,但它涵盖的类目太少了,除非剩下的辅食全部自制”。
对于儿童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及食品添加剂的相关使用标准,在食品中使用添加剂不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损害。“家长尽量选择天然、无添加食品的做法是对的,但与添加剂相比,更应多关注食品中糖和盐的添加量。”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汪之顼认为,“既不用添加剂又能把食品做好,当然是好事,但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适用范围内使用都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商家宣称,都是操作需要。”
“消费者希望‘零添加’确实是一种现实需求,企业宣称也是投其所好。”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食品添加剂不区分儿童和成人,在进行安全性评估时也是基于生命全周期进行的,因此不会构成问题。“消费者更应该关注这些打着儿童旗号的食品是否真的健康,尤其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盐等核心营养素。”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即便主张少糖、少盐,宝宝馋了部分食品为提升口感也添加了糖和盐。如宝宝馋了旗舰店客服宣称其果蔬蒸馒头适合10个月以上的宝宝,但配料表显示该馒头中添加了白砂糖,且位列配料表第二或第三位,成为继小麦粉、水之外添加最多的成分。有消费者对此评论称,“写着推荐10月+,就放心买了,也没注意配方。自己尝了好甜好甜,客服告诉我加了白砂糖,一岁内大家慎选。”
针对宝宝馋了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的依据,新京报记者3月5日联系宝宝馋了的官方客服,对方表示无法转达采访需求,其他公开电话则无人接听。至于儿童食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客服建议记者咨询天猫官方旗舰店,旗舰店客服则一再强调“我们家没有添加剂的”股票配资官方网站,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代工模式“如履薄冰”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宝宝馋了产品已扩至食材、零食、调味品三大类,共40多个SKU,并保持着每月上新3-5款产品的速度。尽管宝宝馋了公开强调没有采用贴牌方式,而是直接参与研发,但其合作工厂却超过30家,自有工厂仅2家。
据食品产业人士介绍,宝宝馋了采取的是一种代工模式,俗称OEM。与贴牌(ODM)模式相比,OEM的不同之处在品牌方享有产品的知识产权,但两种模式都是委托加工,实质都是品牌方没有自己的工厂,或现有产能无力支撑不断扩展的产品品类。
新京报记者随机查看宝宝馋了几款产品发现,其代工方几乎遍布全国。鲜虾片产自吉林,果蔬蒸馒头产自河北邯郸,果蔬奶酪脆产自浙江舟山,草莓饼干工厂在福建,有机果蔬蝴蝶面产自山东青岛,酸奶粉代工方来自甘肃,宝宝泡芙产自安徽阜阳,有机亚麻籽油则产自山西吕梁……
在某大型食品企业市场部人士冯鹤(化名)看来,传统的品牌推广模式成本高,传播速度慢,而网红产品能快速引爆有活力的精准消费群体。但同时,网红产品如何应对快速成长、确保质量也值得关注。“网红产品必须有强大的生产、技术保障,才能确保其稳定安全的生产,并通过不断创新去延续产品生命周期。”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宝宝馋了官方旗舰店,近期有不少消费者抱怨其香菇粉产品包装罐设计存在缺陷,“盖不严,容易钻灰、受潮”,不利于保存。还有网友反映菌菇粉大部分起坨,“挺贵的东西,薄薄的塑料瓶看起来像便宜货”。
事实上,宝宝馋了曾因产品品质出现问题向消费者致歉。2019年6月,宝宝馋了组织了一次由400位宝妈参与的番薯团购,但有不少宝妈反映收到的番薯不是很甜,品质不如宣传,“作为宝宝馋了的死忠粉稍微有点失落”。宝宝馋了承认系公司品控失误导致,并承诺商城所有售出的产品需公司方面亲自品控,并推出“品控官”计划。
2020年3月,郭保平在宝宝馋了官方微信发文承诺“永远不做三件事”——滋补品、非食品、微商代理。郭保平在文中坦承,2019年那次品控事件给自己触动很大,“我们商城里已经有30多款商品,这30多条供应链让我每天如履薄冰,不敢分神”。
对于如何保障代工产品质量,宝宝馋了官方客服答复新京报记者称,公司会参与产品的研发,并派人驻厂监督。
六、宝宝馋了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缺乏依据
来源:食品时讯
从宝宝馋了官方信息和产品宣传文案来看,其所谓“适合中国宝宝”的三大利器,一是把关食材,二是宣称不使用食品添加剂,三是主张少盐少糖。其中,渲染添加剂有害的做法迎合了不少家长的心理,但也极具争议。
在官方旗舰店,宝宝馋了打出了“添加剂,我不爱”的宣传语,不添加的范围包括色素、香精、防腐剂、膨松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如针对公司草莓饼干,宝宝馋了称公司从市面上采购了35款饼干发现均含有添加剂,并以创始人郭保平的口吻介绍道,“做这款饼干的目标很明确,一款没有添加剂还好吃的饼干。”
2019年11月16日,宝宝馋了甚至在官方微信发文质疑婴幼儿辅助食品相关国家标准,称符合婴辅标准的产品也不一定好,“国家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就有这么多,如果不仔细辨别,想想该有多少宝宝会吃到食品添加剂?另一方面,《婴辅标准》虽然发布快十年了,但它涵盖的类目太少了,除非剩下的辅食全部自制”。
对于儿童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问题,专家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及食品添加剂的相关使用标准,在食品中使用添加剂不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损害。“家长尽量选择天然、无添加食品的做法是对的,但与添加剂相比,更应多关注食品中糖和盐的添加量。
专家认为,“既不用添加剂又能把食品做好,当然是好事,但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适用范围内使用都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商家宣称,都是操作需要。”
“消费者希望‘零添加’确实是一种现实需求,企业宣称也是投其所好。”专家表示,食品添加剂不区分儿童和成人,在进行安全性评估时也是基于生命全周期进行的,因此不会构成问题。“消费者更应该关注这些打着儿童旗号的食品是否真的健康,尤其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盐等核心营养素。”
记者注意到,即便主张少糖、少盐,宝宝馋了部分食品为提升口感也添加了糖和盐。如宝宝馋了旗舰店客服宣称其果蔬蒸馒头适合10个月以上的宝宝,但配料表显示该馒头中添加了白砂糖,且位列配料表第二或第三位,成为继小麦粉、水之外添加最多的成分。有消费者对此评论称,“写着推荐10月+,就放心买了,也没注意配方。自己尝了好甜好甜,客服告诉我加了白砂糖,一岁内大家慎选。”
针对宝宝馋了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的依据,记者3月5日联系宝宝馋了的官方客服,对方表示无法转达采访需求,其他公开电话则无人接听。至于儿童食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客服建议记者咨询天猫官方旗舰店,旗舰店客服则一再强调“我们家没有添加剂的”,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发布于:上海市领航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