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在线炒股平台排名
“宁做10道数学题,不背1个英语单词!”北京海淀区一位小学生家长的怒吼,揭开了这场持续多年的教育争论。近日,“你赞同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吗”的讨论再度引发社会热议。这场看似关于学科设置的争论,实则牵动着教育公平、文化认同与国家发展的深层脉络。当教育部明确“英语不会退出高考但将降低分数权重”时,我们更需理性审视: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英语教育的价值重构远比简单取消更具现实意义。
支持弱化英语的呼声主要基于三重现实焦虑:一是实用性质疑,调查显示超60%学生认为学英语压力大,且多数上班族难有用武之地;二是文化认同危机,有中学调查发现62%学生更了解圣诞节而非端午节;三是资源分配困境,当一线城市家庭追逐3000元/小时的外教课时,西部县城仍由数学老师兼任英语教学。
而反对取消英语主科的声音同样立足坚实:年收入50万以上家庭中82%反对降低英语地位,折射出对国际竞争力的担忧;日本2000年弱化英语教育导致国民英语水平暴跌的前车之鉴,更警示着政策调整的长期影响。这种分化本质上反映了不同阶层对教育功能的不同期待。
其实,教育决策不应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降低权重而非取消,才是科学选择。教育部的回应体现了精准的政策平衡艺术。新课标对小学英语课时的调整,符合“小学培养兴趣,初中强化应用”的语言学习规律。清华大学李教授指出的“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正是改革的核心要义。上海高考英语“一年两考”的实践表明,考试改革可使平均分提升11%的同时降低焦虑指数29%,证明改进评价方式比简单取消更有效。
也有人说,在AI同传准确率已达96.7%的今天,还用下那么大功夫学英语吗?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同样是个伪命题。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同样不宜轻易从微观角度看待英语,仍然需要清醒认识到:英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拓展文化交流的桥梁。当北京小学生用英语介绍京剧时,语言已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当985高校自主招生仍重视英语竞赛奖项时,反映的是高端人才国际对话的刚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学习英语,而在于如何让英语教育回归本质。
走向更科学的教育布局。降低高考英语分数权重,实则是推动英语教育从“应试型”向“能力型”转型的契机。这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通过游戏化教学培养兴趣,在中学阶段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评价体系上打破“一考定音”。同时亟需补齐教育资源短板,通过师资培训、数字教育等手段缩小城乡差距,避免政策调整加剧教育分层。
退一步说,即使取消了英语的主科地位,也不能解决外语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中小学把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列为主科,表现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面向全球的壮阔胸怀。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同时保持开放姿态,在减轻负担的同时不放弃国际竞争力,这种动态平衡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应有的智慧。英语分数权重的调整不是终点,而是构建更科学、更公平、更面向未来教育体系的新起点。
初审: 侯薇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在线炒股平台排名
领航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