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仅38天在线炒股平台排名
患有罕见病
同时伴有先天性青光眼
……
当这些标签出现在
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身上
一双尚未看清世界的眼睛
正面临永久性失明的风险
好在
一场手术让故事发生了转折
近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完成了一场针对1月龄婴儿的青光眼手术,作为苏州地区开展的年龄最小的青光眼手术,这也是该院在引进国内著名青光眼专家袁志兰教授后,在儿童青光眼诊疗领域的新突破。
展开剩余82%袁志兰教授手术现场
苏大附儿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陈磊介绍,“这个孩子做手术时,出生38天,但因为早产一个月,矫正胎龄其实只有8天,全身麻醉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在确诊患有罕见的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WS)伴左眼先天性青光眼后,来自淮安的一对年轻父母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慕名至国内知名的青光眼专家袁志兰教授处进行诊治,经药物治疗后未有效控制病情,袁教授决定为孩子尽早手术治疗。
恰好今年8月,苏大附儿院通过柔性引进人才,聘请到袁志兰定期坐诊、手术,这对父母便在8月下旬,带着孩子住进苏大附儿院,准备接受手术。
陈磊介绍, SW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血管发育异常疾病,该病发病率约5万分之一,其中约50%的孩子会伴发青光眼。见到这个患儿时,陈磊发现,孩子除了SWS综合征典型的面部葡萄酒色斑,已经出现青光眼的核心症状——眼球扩大、角膜直径增大伴角膜水肿,眼睛像蒙了一层雾,这正是眼压过高压迫眼球的信号。
右眼先天性青光眼患儿
陈磊向记者解释,青光眼就像“视力的小偷”,成人能说疼、说看不清,但小月龄的宝宝不会表达,只能通过角膜变大、变浑浊来“提醒”。“要是再耽误,视神经损伤就不可逆了。”
“这个手术难度可以说是非常高。”陈磊坦言,放在以前,遇到这类病例没把握接,首先是“高危”麻醉——太小的宝宝对麻醉药物极其敏感;其次是“超显微操作”——新生儿眼球壁薄,巩膜软,增加手术操作难度;最后是“脆弱”术后——术后存在房角粘连,眼压升高,以及低眼压、脉络膜脱离及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出生38天患儿术前照片
但随着袁志兰教授的到来,团队有了接下手术的底气:“袁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她带着我们做,不仅是救这个孩子,更是让我们跟着学技术。”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患儿术后眼压稳定、角膜逐渐清亮,目前已经出院。
谈及袁志兰教授的技术,陈磊最直观的感受是“既挽救视力又省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做此类手术要用进口发光导管,光一根导管就要1.5万元,整个手术下来至少2万元。” 但袁教授首创用普通外科缝线替代进口导管,不仅疗效相当,费用还大幅降低。
更关键的是,缝线技术不仅省钱,还能降低手术失败率。“进口导管头粗,切开的创面大,容易渗血。但普通缝线细,创面小、渗血少,能减少术后房角粘连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陈磊坐诊现场
这并非袁志兰在该院开展的首例SWS青光眼手术。1个月前,她就为一名8个月大的SWS患儿成功手术。“这两例手术让我们看到,不用昂贵设备,靠精湛技术也能解决难治性青光眼,而且能让更多普通家庭负担得起。” 陈磊说。
在陈磊看来,袁志兰教授的柔性引进,远不止“完成几台手术”——更重要的是为科室培养能独立作战的团队。“我们引进专家,不仅仅是做几台手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医生能够得到大咖的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将苏州地区的儿童青光眼诊疗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未来,苏大附儿院还有望成立儿童青光眼医生的培训基地,使得苏州乃至周边区域的青光眼患儿,在家门口就能收获光明的希望。
新闻多一点
青光眼并非成人“专利”,先天性青光眼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磊特别提醒,儿童青光眼“早发现是关键”,尤其要注意两个信号:一是宝宝眼黑变大,单眼或双眼变大,像戴了美瞳;二是频繁流泪、怕光、揉眼睛,别以为是眼睛进东西,可能是眼压高的表现。此外,如果发现孩子的近视度数在短期内突然升高,要警惕是不是青光眼导致眼球扩大、屈光异常。
目前苏州地区的儿童体检相对完善,若发现红光反射异常、屈光问题在线炒股平台排名,建议尽早到专科医院排查。青光眼是可防可治的致盲病,只要早干预,孩子就能留住光明。
发布于:北京市领航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